马蹄足内翻详解
马蹄足内翻是一种较常见的先天畸形,出生后即有畸形。据国外报道,占全人口的1‰~3‰。在我国虽然很常见,但缺乏资料统计。本病有遗传因素,马蹄内翻足的形成主要由于足部肌力不平衡所致,即内翻肌(胫前肌及胫后肌)强而短缩,外翻肌(腓骨肌)弱而伸长,跖屈肌(小腿三头肌)强于足背屈肌(胫前肌)。肌肉的不平衡久之形成骨关节畸形,在畸形的基础上负重造成畸形更加严重。
病因
有不少的假说,如环境因素、胚胎发育畸形及遗传等但均难以肯定。
1、胎儿足在胚胎内发育过程中是由马蹄、内收、内翻位逐步地向正常位发展的。在此演变过程中因某种原因或胚胎的原发性缺陷而产生畸形。
2、畸形是由于胎儿在子宫内遭受压迫,使足前部被压在内收、旋后及下垂位。
3、夏威夷群岛的日裔居民习惯于采取足内翻坐位,其发病率较高。这可能因所采取的坐位,子宫内胎儿易受压而使发病率高。
4、 从遗传角度进行了144例的家属调查得出结论,部分是遗传异常,但尚未找出显性、隐性基因遗传的规律。
其他学说如认为与肌肉止点异常有关。神经有异常,距骨畸形所引起的。
现今的观点是各种因素复杂地结合在一起,产生不同程度的畸形,决非单一的原因。
病理改变
(1)包含四部分畸形
①前足内收内旋;
② 后足内翻;
③ 踝关节下垂;
④胫骨内旋。
多数学者认为病变主要在跗骨,尤以距骨的变化较为明显,从而导致畸形。久之则使软组织发生挛缩,使畸形较为固定。在继续发育过程中,骨在受压力小的部位发育旺盛,而在受压力大处则发育受阻,逐渐形成骨性畸形。
(2)先有骨的改变
①正常足的距骨体与其头颈部的纵轴互成150°~155°角,畸形时则成115°~120°角,从而使距骨头部的距舟关节面从朝向前方变为朝向内跖面。从侧位观,距骨纵轴从外上方转向下方,致使跟骨也有同样的转向及内侧旋转。距骨对胫骨则呈跖屈位。
② 跟骨的外形不变,但因随距骨的变位而呈下垂内旋位,使跟骨成凹面向内侧的弓形。跟骨后外侧与外踝后侧,截距突与内踝高端相接触。
③ 舟状骨较正常为小,并稍向内方移位,在距骨头内侧形成关节面造成内收畸形。
④其他诸骨如楔骨、跖骨等,在早期均无畸形改变。
软组织的变化均是继发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皮肤、肌肉、韧带、关节囊、血管、神经等组织相继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如足内侧软组织即三角韧带、距舟韧带、跟舟韧带、胫后肌、屈趾长肌及屈拇长肌有挛缩或短缩;足背部及外侧的肌肉、韧带松弛;踝关节及距跟关节后侧关节囊、跟腓韧带、后距腓韧带及小腿三头肌发生短缩或挛缩;足底部距跟间韧带、跖腱膜、外展拇肌、屈趾短肌及小趾外展肌短缩。
临床表现
1、表现:下垂,后跟向上,足外侧缘着地及足底向后,形似高尔夫球棒,故本病又称球棒足。由于上述现象而呈足跟内翻、足前部内收,距骨头在背侧及外侧隆起。
2、类型
①瘦长型(松弛型)足外形瘦小,畸形较轻,易于用手法将足置于中立位,小腿周径与健侧相似。非手术治疗效果佳。
②短肥型(僵硬型)足肥而短,足跟小,畸形严重,小腿周径较健侧为细,畸形不易用手法扳正,常需辅以手术治疗。
3、X线表现:正位X线片示距跟角(距骨轴与跟骨轴的相交角)<30°。距骨纵轴与跖骨纵轴的相交角为0°~20°。综合上述两角度测量结果对诊断有一定帮助。侧位X线片示距骨纵轴与跟骨跖面切线所成相交角<30°,否则有足下垂。
诊断依据
1、婴儿出生后即有一侧或双侧足部跖屈内翻畸形。
2、足前部内收内翻,距骨跖屈,跟骨跖屈内翻,跟腱、跖筋膜挛缩;前足变宽,足跟变窄圣,足弓高,足外缘凸起;外踝偏前突出,内踝偏后且不明显。
3、站立时足外缘负重,严重时足背外侧负重,负重区产生滑囊及胼胝。
4、单侧畸形,走路跛行;双侧畸形,走路摇摆。
5、X线摄片显示距骨与1跖骨纵轴和跟骨与第4、5跖骨纵轴不平行而形成夹角;距骨与跟骨纵轴夹角小于30°(正常为30°~35°)。
治疗原则
即有用手法矫正及绷带固定的治疗方法,以后有作跟腱皮下切断术来矫形的。16世纪开始有人用暴力矫正法,这种性机械的矫正方法,至今仍被人所应用。这种方法引起软组织损伤,使局部出血、纤维化、疤痕挛缩,所造成的后果甚为严重。
非手术治疗方法
适用于新生儿、幼儿期患者,其方法繁多如手法矫正结合胶布固定、石膏逐步矫形、石膏楔形切开逐步矫形(Kite法)、Dennis-Browne夹板法等。不论何种方法,其治疗原则相似,即治疗愈早效果愈佳,在新生儿期即需开始治疗。
改良法,即逐步楔形切除石膏的矫形方法:在畸形足部先上一石膏靴,待干后在跗骨部作楔形石膏切除,然后合拢楔形空隙,用石膏加固,于内翻马蹄位作短腿石膏固定。如为短肥型者,则作屈膝长腿石膏固定。每周作楔形切除石膏矫形1次逐步矫正畸形,一般楔形切除1~2次后,就需更换石膏,经4~6次后即可矫正内收畸形。内收畸形矫正后,再矫正内翻畸形。
手术疗法
适用于非手术治疗失败或年龄较大的患者。手术方法很多,可分为软组织松解、肌腱移位及骨手术三种。
(1)软组织松解术:适用于3~7岁患儿。手术时必须将畸形有效矫正,不能将残留的畸形寄托于术后的石膏矫正。手术名目繁多,兹将下面几种作重点介绍。
①内收畸形的矫正:可作跖跗关节囊切开术。足背作一横向的弧形切口或以2~3个纵形小切口暴露第1~5跖跗关节,将内、外、前方的关节囊切开,矫正内收畸形。作短腿石膏固定前足于矫正位3个月。
②内翻畸形的矫正可作足内侧松解术,在内踝处胫骨下端至舟楔关节作弧形切口,暴露胫骨下端和内踝。于内踝上方作“Λ”形切开骨膜,将骨膜连同三角韧带向下翻转,同时将其周围软组织与踝部剥离,并继续沿距骨、跟骨、跟距关节,距舟关节剥离,切断跟距韧带。术中可将神经血管束和肌腱牵开,在必要时可“Z”切断肌腱,后再缝接,也可切断跟距窝韧带。畸形矫正后用石膏固定8周。
③马蹄畸形的矫正可作跟腱延长术。如有跟腱止点内移畸形者,跟腱延长时可作移位缝合。
(2)肌腱移位:在复发病例中畸形易用手法矫正,如因肌力不平衡而致畸形复发者,可按小儿麻痹后遗症的治疗原则进行手术。
(3)骨手术:跟骨截骨术适用于3~8岁有足后部内翻畸形者。截骨方式有撑开或闭合性两种:即在跟骨内侧切开后填入一楔形骨块称撑开性;跟骨外侧作一楔形切除,将切骨端闭合称闭合性。
关节融合术适用于12足岁以上已伴有骨性畸形者。常用的有跟骰、跟距及三关节(距舟、跟骰、跟距关节)融合。
以上所述的各种方法,必须根据患者的年龄、畸形的程度以及医生的经验和技术水平来选择较合适的方法。治疗不当可产生各种并发症。
3S神经阻滞术
3S神经阻滞术是目前治疗肌张力低下型脑瘫的较新疗效较理想的治疗方法,3S神经阻滞术是一种先进的缓解脑瘫肌肉痉挛的方法,它引进自美国,采用美国较先进的仪器和设备,能够在几天之内缓解脑瘫儿童的痉挛,达到被动康复训练和按摩几个月的都无法达到的效果,从而促进儿童运动发育。
内翻足步态
临床表现
步行时足向外侧倾斜,支撑相足内侧触地,足跖屈畸形。可以导致足内侧疼痛,明显影响支撑相负重。步行时身体重心主要落在踝前内侧。踝背屈受限,影响胫骨前骨前后移动,增加外翻。距小腿关节疼痛、稳定性差。早期支撑相可有膝关节过伸,足蹬离缺乏力量,摆动相肢体廓清障碍。
治疗方法
(1)被动运动:患儿取仰卧位,治疗者控制患儿的足外侧缘,向内、外侧进行反复牵拉,以刺激胫前肌、胫后肌的兴奋性;对胫骨前肌和胫骨后肌做快速的叩击,以诱发肌肉收缩。
(2)主动运动:可以让患儿在横截面为三角形的长木板上行走,促通其足外侧缘持重,若患儿的距小腿关节有部分活动度,治疗者可以协助患儿完成全关节范围的活动,若患儿能够完成步行,则应在患儿的鞋子里面、足弓下方放置一块小布团或垫,可以撑高足弓,使足外侧缘承担部分体重。
很多家长为孩子的这些异常步态的纠正而烦扰,可以根据我们的方法进行进一步的康复训练,有些操作是专业操作,可以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做进一步的练习。
马蹄内翻足病因的进展
1、概述: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是一种常见的先天畸形。发病原因尚不清楚,占全人口的0.1~0.3%,男女之比约为2.5:1。双侧发病约占45%。在出生幼儿大多只有软组织改变而骨关节正常。足部骨骼位置改变较少。随着畸形的发展各肌肉发育受到影响,韧带挛缩使骨关节畸形发展迅速严重,形成固定的骨关节畸形。不同程度的畸形因素导致的畸形有较大差异。本文就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病因的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2、病因学:关于马蹄内翻足的病因,以前已提出几种理论,一种理论认为距骨内的原始胚浆缺陷引起距骨持续性跖屈和内翻,并继发多个关节及肌肉等软组织改变。另一种理论认为是多个神经肌肉单位内的原发性软组织异常,引起继发性骨性改变。该病与神经肌肉病变、遗传、骨骼发育异常、软组织挛缩、血管异常及宫内发育阻滞有关。也有一些研究认为受孕月分及出生季节与该病有关。较近大多数学者均支持神经肌肉病变说,要揭示神经肌肉病变的根本原因,还有待于CCF基因的发现。
综上所述,目前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病因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多数观点趋向于神经肌肉病变。有关的研究从大体形态到细胞,分子水平以及显微结构都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但神经肌肉病变是否为长期马蹄内翻足所致继发性病变尚待进一部研究。至于遗传基因是否为神经肌肉病变的根本原因也还需继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