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侧凸症的治疗:三维矫正术
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病因至今仍不甚明了,但它是发病率较高(1.5%—2%)的一类严重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疾病,在仍不能针对病因治疗的情况下,除部分轻度者可行支具保守治疗外,手术矫形治疗仍然是当前针对这一类疾病中病情进行性发展病人的主要治疗方法。
通过近半个世纪的实践及大样本的病例总结,国际脊柱侧凸研究会(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指出,长期随访后手术组平均身高明显高于非手术组,其生活质量、身心健康都明显优于非手术组,许多病人手术后, 在心理、生理上都明显改善。因此,适时手术器械矫形固定融合仍然是目前脊柱侧凸畸形治疗的有效方法。在脊柱侧凸矫正中,值得回顾的是3个 较为明确的里程碑。即1955年,Hairington研制撑开系统以阻止侧凸进展,开创了脊柱侧凸内固定手术治疗史的里程碑。其生物力学基本原理为单一平面两点间轴向撑开,对弯曲进行矫正。
由于矫形力仅通过接触到脊柱两点的上下钩来传递,因此应力集中,常有椎板骨折、小关节突骨折导致脱钩,使已获得的矫形丢失。而且单一平面的垂直撑开矫正侧凸的同时往往造成平背综合征,1973年,墨西哥Luque用椎板下钢丝,结合L形光滑的Luque棍系统,将固定点分散到多个椎体,固定更加稳定,Luque术式将矫形应力平均分配到脊柱的每个节段上,虽然椎板下钢丝固定有早期和晚期损伤神经的潜在危险,但其将应力分配到每一节段,使应力分散,又使多段应力叠加产生更大的矫形力,促进了脊柱内植物发展。 1984年,P. Cotrel 和Jean F. Dubousset 研制了C-D系统。放置多个钩,既加压又撑开多钩固定系统,可附加横向连接系统增强稳定性,将两点应力分配的内植物改造为多点应力分配的CD棒系统,并提出了三维旋转矫正,将病理弯曲转变为生理弯曲的理论。
20世纪70年代以后,以椎板钩、关节突钩、椎弓根钩及椎弓根螺钉为基础的矫形系统不断问世,标志着脊柱侧凸的矫形进人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可以概括地总结为:
①由上下两点的应力分配,发展到与脊柱解剖相适配的节段性应力分配。
②由单一平面的轴向撑开矫正,发展到三维空间 内旋转矫正。随着内植物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椎弓根技术的应用,其技术的熟练程度和普及在侧凸中的应用越发广泛,而由此引发的固定的模式,由全钩系统固定,到钩钉混合固定,椎弓根固定的阶段由腰椎向下胸椎和上胸椎固定,到全椎弓根钉螺钉的固定模式的演变。
椎弓根固定的矫形优势越发显著,KiimLenke报道的全椎弓根钉的平均矫形率在76%,全钩的平均矫形率在50%,随访时前者为70%,后者为42%。与钉钩混合系统比较,全椎弓钩的矫正率在70%,钉钩系统的矫正率在56%,随访两年的矫正率前者为65%,后者为46%。
温馨提醒:云南中德骨科医院是云南省全力专业的三级骨科专科医院,医院拥有大批经验丰富的骨科专家,并且为了患者方便咨询,现已开通网上就医渠道,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脊柱侧凸症方面的相关事宜可以直接拨打云南中德骨科医院的免费咨询热线:0871-65311120,也可以咨询在线医生,患者在家中就可以进行疾病的咨询、预约就诊(免费),预约来院不需要再排队挂号,方便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