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周围炎治疗法—推拿法
肩关节周围炎是指肩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退变而引起的一种慢性无菌性炎症,该病以肩关节疼痛、活动功能障碍和肌肉萎缩为临床特征。本病常发生在单侧肩部,多见于50岁左右的患者,所以又有“五十肩”之称。
本病病因主要与肩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退行性改变、肩部外伤、慢性劳损、或感受风寒等有关。病理变化是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充血、水肿、渗出、粘连等,导致肩关节功能障碍。
【诊断】
1.临床症状:初起症状为经常性肩关节疼痛,活动不利,有僵硬感。局部畏寒,夜间疼痛加重,疼痛可向颈项及上臂放射。
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日渐加重,早期为疼痛引起,中期为肩关节出现粘连所致,后期常、有局部肌肉僵硬、萎缩、庸峰突起等。肩关节各方向的活动均受限,但以外展上举更为严重,患手不能摸背。肩关节周围广泛粘连而形成“冻结肩”,随之疼痛减轻。
检查时,在患侧肱二头肌长、短头附着处(肩内陵穴)、肩峰下缘(肩髑穴)、肩胛冈上缘(秉风穴)、小圆肌上缘(肩贞穴)等处有不同程度的压痛点,患庸活动明显受限。
2.检查:
X线检查:初期常无异常,后期出现在肱骨大结节附近软组织内的钙化斑有重要的诊断价值。钙斑的形状、大小、密度均不定。有的为颗粒状,有的为斑片状钙斑。除见于上述部位外,还可能出现于肱骨颈、肱骨干、肱骨头及肩峰附近的软组织内,但出现在肩胛盂下方软组织内的钙斑非常少见。受累侧的肩肱关节、肩锁关节将显示骨性关节病的改变,肩部诸骨可显示骨质疏松,并合并肌肉萎缩。
肩关节造影检查:可见关节囊变小,其下缘呈锯齿状,肩胛下隐窝或腋隐窝可以变小或消失。
【治疗】
目的:初期对疼痛较甚者,宜增加局部组织痛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渗出的吸收和排泄,促进病变组织的修复;后期以改善肩关节活动为主,松解关节粘连,加大关节活动度,滑利关节,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
治则:初期活血止痛为主;后期松解粘连,滑利关节为主。
部位及取穴:肩井、肩髑、秉风、天宗、肩贞、肩内陵、曲池、合谷等穴。
手法:滚法、一指禅推法、按法、揉法、拿法、摇法、扳法、拔伸、搓法、抖法。
操作:
方法一
(1)患者端坐,患肢放松下垂。术者站于患侧,用一手握住患者手臂使其微外展,另一手用滚法或一指禅推法施术,重点在肩前部、三角肌部及上臂内侧。在肩前部及三角肌部施以滚法时,另一手可配合患肢的被动外展和旋内、旋外活动。如施术时患者怕痛,肩臂肌肉紧张,不能放松,而影响治疗者,则采取仰卧位,患肢微外展,并屈肘90°,术者一手握住其腕部,另一手用攘法施于肩前部、上臂内侧部及三角肌部。两手协调配合,使肩关节作旋内和旋外活动。
(2)坐位,接上势。术者一手在患肩外侧和腋后部用滚法,另一手可配合患肢被动的后伸旋内,并屈肘使手背沿着脊柱向上抬。要注意上抬的动作必须稳而缓和,幅度逐渐加大,切忌动作粗暴,以免引起剧烈疼痛,使患者不堪忍受。
(3)术者站于患侧后方,依次按揉肩井、秉风、天宗、肩贞、肩髑、肩内陵各穴。夜间痛者,天宗穴可作重点按揉。
(4)术者站在患侧,一手扶住患肩,另一手握住其腕部或托住肘部,以肩关节为轴心作环转摇动,幅度由小到大。接着再作患肩的内收扳动:术者站于患者背后,用腹部紧贴患者背部以稳住身体,然后用一手扶住患肩,另一手握住患肘向健侧肩关节方向扳动。本法适用于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明显者。
(5)肩关节后伸扳法:术者站在患侧前外方,一手握住患者腕部,另一手扶住健侧肩部用握腕之手将患臂由前向后扳动,尽可能使之后伸,幅度可逐渐增大。
(6)肩关节后伸旋内扳法:术者站于患者健侧后方,用一手扶住健侧肩部,防止患者上身前倾,另一手握住患侧腕部,从背后将患肢向健侧牵拉,一放一紧,逐渐用力加大活动范围。此法适用于肩关节内旋障碍明显者。
(7)肩关节抖法:术者站在患侧前方,用双手握住患肢手腕部。慢慢向上提起,并同时作牵拉抖动。提抖时要求患肢充分放松,提抖频率要快,幅度逐渐增大。
(8)用搓法从肩部到前臂反复上下搓动,以放松肩关节。拿肩内陵、曲池、合谷。本法常作为肩部治疗的结束手法。